基本信息
胡浩,男,55岁。主任中医师,教授,淄博市中医医院脑病科(神经内科)主任,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中医...展开
胡浩,男,55岁。主任中医师,教授,淄博市中医医院脑病科(神经内科)主任,山东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。198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。现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十二•五”重点中医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、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中风病科学科带头人、山东省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(神经内科)优秀学科带头人、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指导老师、山东省名中医、淄博市名中医、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
从事中医内科35年,长期致力于中风病(脑血管病)、颤病、郁病、痴呆、头痛、眩晕、睡眠障碍等重点病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、科研、教学研究。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、神经影像中心进修,师从王拥军教授、龙洁教授、朱镛连教授等全国知名神经内科专家学习,并多次参加卫生部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山东省脑病及中风病、神经内科、脑血管病等业务和科研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。在山东省百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中被遴选为25名优秀学科带头人之一,通过“读经典,做临床,拜名师”系统学习,聆听了十几位国医大师及几十位全国名老中医的授课经验,临证诊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。
临床坚持中医为主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,发挥中医药特色,率先在省内开展建设了中西医结合“卒中单元”,组织建设了淄博市首家“中风病康复中心”。崇尚“脑主神明”的观点,倡导中风病“脑络瘀阻”的病理机制,长于通络化瘀治法,善用虫类药物。按照循证医学理念进行“中风病”的综合康复医疗,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,针灸与中西药物相结合,融合现代物理康复技术,对中风病运动瘫痪、语言与吞咽障碍、智能与心理障碍进行了系统研究。从2012年组织团队进行脑血管介入的学习培训,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。系统开展了急性脑梗死的静脉、动脉溶栓,建立了完善的急性脑梗死诊治一体化绿色通道;
中风病的综合诊治水平达到省内领先。近二十年来对郁病(焦虑抑郁障碍)和睡眠障碍进行了系统研究,认为其发病在肝、在气,郁久化热,心神不宁,治疗上长于柔肝解郁,疏肝调气,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,疗效显著。
发表论文20余篇。合作主编著作三部。参加全国及山东省科研协作9项;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,山东省中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淄博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,山东省药学会二等奖1项。目前在研:分中心负责人参加国家中医局“十二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;主持山东省中医局科研课题2项;参加省市级课题4项。
主要社会兼职: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常委;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;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;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与康复分会常委。山东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;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;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。淄博市中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;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;淄博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神经变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等。
所领导的科室脑病科(中风病科),2008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(中风病科);2010年被批准为山东省优势中医专科,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“十二•五”重点专科(脑病科)建设单位。本科室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病种中风病(脑梗死、脑出血)、郁病(广泛性焦虑障碍)、目偏视、眩晕、头痛(偏头痛)的协作组单位,参与多个重点病种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临床验证及制定。
由于工作突出,个人先后获得省市多项表彰:山东省人社厅及卫生厅联合授予“山东省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(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)”;“山东省名中医”;淄博市政府授予“淄博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”;“淄博市先进工作者”,获得淄博市“五·一”劳动奖章;获得“中医工作三等功”;淄博市人社局及卫生局授予“淄博市名中医”;“淄博市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”;“淄博市优秀执业医师”;“淄博市高层次人才”;“淄博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先进个人”;“淄博市新长征突击手”;等等。
专业擅长:中风病(脑血管病)、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、痴呆(老年性痴呆、血管性痴呆)、震颤疾病(帕金森病、抽动症等)、各类头痛、眩晕的诊断、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。 隐藏